2013年6月30日星期日

鬼玩人

要将恐怖片和惊悚片作个区分,坊间普遍的说法,
可从这两种风格接近的电影上,以其艺术特性的样式来个“人鬼殊途”的辨别,
前者以开拓宇宙大自然尚未洞悉的东西,让胆小又好奇的人类对其有无穷无尽的
探索空间,恐怖片着重在感官设计,强调的是要将观众情绪牢牢给抓紧,
荧幕上看见各式各样关于恶魔复仇的故事,都在电影人的“想象空间”上
伸展了无限可能,把人类的弱点如黑暗跟懦弱被大肆放亮,
所以在惊吓收放间,才有了“恐怖”效果,而惊悚片的基础建立于人类身上,
常见的人心险诈,病态杀人,精神疾病等叫人无奈的状况,继而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等一定程度的生理反应特征,再有惊悚电影所持有的基本元素如死亡,
孤独,无助,幽闭,甚至一桩谋杀案悬疑性都有惊悚效果;
有人把恐怖片和鬼片同等化,有人则把血肉横飞,脑浆四溅的画面才算恐怖片,
亦有者认为一单政治舞台上的暗箭明枪,肾上腺活跃的氛围就很吓人,
无论如何,要将恐怖与惊悚作个明显区分实为过于系统化,
某些特定的电影有着恐怖片的集体画面,同时也拥有惊悚片引人入胜的紧凑空间,
这些多姿多彩的电影艺术,何不来个“恐怖惊悚”做双收?

在极少数电影能符合并同时达到这种恐怖鬼片和惊悚刺激双收的情况时,
不得不对那些开创恐怖先河的电影来个缅怀想念,
油尽灯枯的创新故事在恐怖片中直叫人焦急万分,
而处在拔刃张弩地步的惊悚片在这多年来亦少了眼前一亮的佳作,
不断向着旧片重拍方向迈进的好莱坞,并盯上了山姆雷米在一九八一年的成名作
《鬼玩人 Evil Dead》,要重塑一部经典作品绝非等闲之事,
除了要赋予新鲜灵感,更要在一票死忠前如何做到不被嫌弃将经典拍坏,
与避免老调重弹的情况,并在旧有的一切优渥条件下来个致敬之余,
更要推陈出新,是个悬崖一线的做法,庆幸的是在这部新版《鬼玩人》上
完全没有上述多余的顾虑,如坐针毡般的恐怖感官,令人坐立不安的惊悚感,
双剑合璧地对追求此类电影的观众开了欢迎的门槛,
豪言地说比起旧版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和一九八一年的版本几乎无差异,
大卫的妹妹米亚有吸毒的恶习,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大卫,奥利佛,
艾力克和娜塔莉共同协议了将米亚带到一个偏僻的山区,与世隔绝的地方,
进行戒毒疗程,米亚也在朋友的相助下,答应这次的外出,
五个年轻人驾车来到一间破旧小屋,并在米亚不断嗅到腐烂尸体的恶臭味开始,
他们发现地窖内挂满令人恶心的猫尸体,更发现了一本被胶袋和铁枝封闭着的书,
艾力克的好奇心促使他将这本原本密封的邪恶书给解放,
念出了书内不能触犯的咒语,无意中引来了被监禁的魔鬼,
此后陆续被魔鬼附体的主人翁,血战到底的情况,
到底谁会是最后的生还者?还是能无人生还?

新版的《鬼玩人》对旧版的故事稍微作了更改,
但依然无损剧情跟故事的发展,米亚在这间破旧的小木屋上,
被几位朋友跟哥哥带来进行戒毒疗程,在开始的第一晚夜幕垂帘之际,
多事的艾力克在简短几句的咒语后,意外地唤醒了沉睡的邪灵恶魔,
从此被形象化后的恶魔在被附体后的人物上,
清楚地依据着死亡之书上的行为模式,能辨别谁将是最后的死者跟重生的方法,
继承了旧版在唤醒恶魔的巧妙上,新版本无疑来得较为直接切入。

当米亚被邪灵附体后,恐怖惊悚的气氛一路狂飙到结尾,
和旧版如出一辙的米亚在迷雾丛林内狂奔,并在树藤纠缠入体的描绘,
进行了更发光的交代,烟雨濛濛的环境和阴森诡异的画面,
运镜上达到了那扑面而来的冰冷恐惧,逐渐尸变后的米亚,
神志不清并举止吓人,小木屋内幽闭阴暗的邪恶气息瞬间高涨倾斜,
导演在前半段徐徐交代女主角成魔的过程确实有一手,
此后尽情渲染的血腥和恶心指数没有停歇,口吐大量鲜血,
利刀割脸皮,电锯砍手臂,气枪钉射脸,斧头砍身体,
搭配了一闪一眨的灯光效果,人物脸上融烂的造型更显恶心,
不仅如此,为了强化内心对这轮恶魔附体的恐惧感,
恶魔形象独立化的铺垫部分可谓成功创新,对应着恶魔作弄人的把戏,
恶魔哼唱儿歌时的阴森诡诈,头皮发麻的感觉立刻扰络浑身,
一向对恐怖片的气氛营造要求甚高的观众,这回终于可以放下心头石了。

结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反高潮安排,除了一贯地总会有悲欢离合的事情始末,
当原以为的剧情就这样了结时,它却在结束的十分钟前,
来段惊惶万状的人魔对决,腥风血雨的环境中,将这段精彩刺激的重头戏钻心刺骨,
别论它是否合乎情理,也别当它是否有它片的影子,
在这个心跳一百的安排上,谁还在意这些该死的逻辑性?
当然,硬要往骨子里钻的观众,对于这个故事的编排可能会出现一番微词,
并这么认为,戏中的邪灵跟恶魔,全来自女主角米亚吸毒后的个性缩写,
成魔成妖后的朋友是反射了米亚在吸毒后的心境进阶表现,
对毒品如同挫骨扬灰的米亚在毒瘾难戒时,一一对身边朋友进行清除移位,
表现了一位吸毒者的心境转换,从一些小细节的安排,
不难猜测以上种种的经历都是导演将其恶魔形象化的东西,
若只以观赏角度来欣赏和感受,何须动用脑细胞来推翻那些刺激无比的画面呢?

对旧版的印象渐行渐远,但这无法从记忆中删除那几幕经典的场景,
当时以低成本的的资金拍摄就有如此极大的回响,场景虽然简陋,
特效妆容也只能说抱歉,可是在营造气氛方面运用了夸张的声效协助,
镜头闪烁般被切换,一收一放间达到了当时对恐怖片的要求,
成为一部经典作品,如今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所有东西似乎活跃重生般更有生命力,无论是和旧版几近相似的小木屋,
地窖,秋千,工具房,以及图文并茂后的死亡之书更具冲击力,
笼罩四周的白色烟雾,树藤缠身的邋遢融烂,喷洒红色雨水的血浆,
最讨人激奋的是那一幕又一幕坐立难安的人魔大战,血腥程度宣泄到底,
人体大解剖般的切割流程轻而易举却幕幕惊心动魄,
丑陋恐怖的妆容也极致逼真,浑身肮脏不适的黏贴感,
在同级水准的恐怖电影内算是领头羊,和旧版出现滑稽凸槌的情况,
新版本无疑将重本投入到视觉画面的冲击上,成功地向着旧版致敬,
也驾驭了旧版在这方面的弱点。

新版《鬼玩人》不是一味儿将血腥跟恶心进行到底,
它也在气氛营造上,实属难得地有毛骨悚然之感,
压迫而来的惊惧指数没得挑剔,无数次的惊吓循环,放松,又被勒紧,
让人透不过气的安排十分适合喜爱恐怖片的观众,重新诠释原版的精髓,
没有成为烂片之余,更是一众经典恐怖片重拍版本上的佳作之一。

*名称:鬼玩人 Evil Dead 
*导演: 费德里科阿尔瓦雷兹 Federico Alvarez 
*演员:简莱维 Jane Levy,希罗·弗南德兹 Shiloh Fernandez,
            杰西卡卢卡斯 Jessica Lucas,卢泰勒普奇 Lou Taylor Pucci,
            伊丽莎白碧利摩尔 Elizabeth Blackmore 
*时长:1小时24分钟 
*类型:恐怖,惊悚 
*语言:美国,英语 
*上映日期:5-4-2013年 
*得奖记录:暂无得奖记录 
*个人评分:7.5/10分

















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凝望玛瑞娜

一部电影能让人看完后静待至字幕出现,
心情久久难以抚平,并引发泪水,沉默跟思考,已经十分了不起,
但如今能办到此创举的已非电影的专利,没想到一部纪录片也能做到,
初始较少接触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认为难从这些写实证据中找到一丝共鸣,
少了演员跟剧本的构图,等同少了电影的两大块魂魄,
只是当每一部纪录片都在不遗余力地解剖着世界每一寸方土的神秘莫测时,
少数纪录片在出走了大自然的框框后,只单靠摄取了一个人的贡献也可以
掀起波涛汹涌的回响,从前能被国家地理的诗情画意震撼得无话可说,
仿佛只要从一个小箱子内就能和世界的距离给缩短,
只是那些人类之外的动物有再多能琢磨的事迹,都是身外之物,
然而从一个名人的传记点滴上,被惦记的部分或许是意料之外的,
不然摄制团队也无需耗费巨资来纪念一位无价值的人,
因此人物传记的纪录片可以更富灵魂之美,也就更容易触动人心。



 












有者终其一生去寻找所谓的“美”,它即抽象又无比据实,
美的范围可以无比壮阔,也可以狭小如星尘,可以是一幅画,一条河,
一只鸟,一张脸,甚至一段情,美的东西让人心花怒放,心旷神怡,
把看心中对美丽的诠释,只要跨越了眼睛的门槛,扰络了神经线的阻碍,
在不形成任何抗拒之意的情况下,那些形式或具体的“美”都是合格的,
为了实行美的美学,将所有抽象形态的美聚集一起,
又或者把一堆心中所认为的美物堆积一起,就是传达了美的力量,
这些人人心中对美的那道解析万年都不变;若说美的方针没有既定的目标,
除了在实体事物上能让人最直接达到心电感应,那么能将美的美学施展得如龙如风,
万化千变的刽子手,舍艺术家取谁?艺术几乎能和美的形态划上了等号,
那怕在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上,终究眉头深锁也看不出其珍稀之处,
但它还是能高高在上地任由世人膜拜参观,因而再伸展了另一种偏见的主观:
美的躯壳,因人而异。



 














艺术是利用了技巧与想象力创造的美学物品,环境或经验的表达方式,
艺术也是和他人分享美的情感和意识的体会,
艺术家被普罗大众认为拥有古怪脾性亦不无道理,
除了在想法上有异于常人能所想象的空间外,其被认同感的欲望是无止尽的,
因此当一份举世无双的艺术横空面世后,得到的褒贬声浪最能直接反应了是在
击垮或扯高艺术家的士气,满足了那近乎神圣的艺术灵魂后,
并给艺术家与高尚划上了等号,居高临下地以着艺术来感染他人,
传达着情感,也企图让不懂得欣赏之人士有转为接纳认同的后来。

就算在分析了关乎“美”的多元化定义后,要让人对着一坨烂泥称之为艺术杰作,
是种和内心意愿背道而驰的东西,凡事讲求美丽至上的社会,
被各式美丽熏陶后的人,已经再也无法了解到何谓丑态美,缺陷美,
跟暴力美等反常规的美之形态,这个在艺术家心中厌烦之极的词眼,
认为一件艺术不该冠上任何的术语标签,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力量,
一种形式,一种情感,或一种交流,每一个都是独特个体,
正如文字的能力有千万种表达手法,艺术的传达亦是如此变化多端,
尤其在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对外的凝视中,她举世无双的“行为艺术”
正是为艺术美学注射了无限可能性,是艺术的升华。



 












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是当代硕果仅存的行为艺术家,
个性超然独立,爽迈不群,是塞尔维亚著名的的“行为艺术之母”,
她的行为艺术作品以狂野大胆而著称,甚至超越了一般人对艺术的认知,
它以“最简单”的艺术形式,只要运用身体就能呈献一道美学,
裸体街头,鞭挞身体,自割皮肉,双人碰撞,狂妄呐喊,
等诸如此类在外界认为是在糟蹋肉体,贬低身体价值的行为,
玛瑞娜以另一种传达情感的形式,进而与世界搭建沟通的桥梁,
她眼中的艺术世界可谓超凡脱俗,艺术的表达手法不再局限于一张白纸和一支画笔,
从行为艺术上让人对折磨身体,挑战极限的行径吓得三尺神散,
但在玛瑞娜的诠释下和让“艺术和世界交谈”的决心,
种种离经叛道的东西再也不是摇头否认的低俗,只是要把这份与生俱来的力量,
艺术的重量,行为的艺术,要以着何种手法来呈现最完整的特写?
她身体力行的艺术,不是为了糊口或经由参观者的指点评击,
来修改而迎合他方,但艺术家是个“高级”产品代言人,需要平台来展示,
需要具体的过程,才有传达的空间,艺术是个交流而不是因人而异的美丽,
若从玛瑞娜的行为艺术上依然得不到最直接的情感传递,
这只能是咋们的沟通尚未契合,因此才有充斥着各类的极端和自相矛盾的情况。



 












纪录片记录着玛瑞娜自成一格的集体行为艺术,
是其作品生涯里的一次合成,从画面上看见玛瑞娜对行为艺术的稳定,
控制,专注,以及坚持,如何筹备一个伸展艺术的平台,
如何调教愿意为艺术作贡献的人,如何诠释行为艺术的美丽,
纪录片的重点是将玛瑞娜二零一零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
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作品“艺术家在场”的筹备过程,和接近百万人每日七小时时长,
总共七百一十六小时,不间断地和参观者进行近距离双眼对持的凝望行动,
偶尔挪动身体,稍微改变坐姿,无言语交流而只有透过灵魂之窗来传达讯息,
传送情感,传递力量,每日天尚未亮便有蜂拥而至的膜拜者,
向着艺术馆的玛瑞娜方向排队取号码牌,为的就是亲身体验一位艺术家
如何达到跟参观者作最亲近意识交流的神界,参观者掏空的思绪,
玛瑞娜能给予参观者一个怎样的意识交流,甚至最后决定将桌子
也从一对椅子的中间给移走,少了这碍眼的隔阂,
玛瑞娜充分实行了“The Artist Is Present”的美意,她每回闭目再慢慢抬起头,
用相同的静默,坚毅的双眼,一丝不苟地凝视来对望的参观者,
最后从他们的泪水,他们的点头微笑,他们的抚心感激,
从椅子上满足地离开,感动地转身,都是是最自然的美,最抒情的渲染,
没有言语的艺术交流,没有鲜丽惊人的画作,
然而艺术的抽象似乎在这一刻被她生动地活现了,
她坚持久坐或自残的牺牲精神,身体健康的岌岌可危,
在外界的看点是个牺牲身体来进行极端活动的疯子,
但这些行动不正是艺术的初始,艺术的原始美吗?



 












电影的最终效果经过了多少的修饰,我们不得而知,
纪录片能经过设计又不被痕迹斑斑地发现,是个考究的功夫,
因为呈现在观众眼内的就是铁一般的事情,也是另一种视觉艺术,
尤其在记录着玛瑞娜的点滴,无需再添加任何的防腐剂来诋毁纪录片本身的味道,
因为玛瑞娜就是一种卓越的代表,行为艺术的母亲,画面中的她是如此美丽动人,
高达强壮,性征明显,轮廓刚毅,眼神专注,十足一位现代艺术的战士,
在行为艺术这一块从不退缩,无所畏惧,冒险前进,
这些勇气的坚定都反应在每一个“作品”中,但是玛瑞娜蹩脚的爱情世界,
十二年内缘起缘灭的感情,又有何修饰之处?
玛瑞娜的灵魂伴侣吾莱,双方分开后的二十二年首次在纪录片中相遇,
聆听着吾莱对玛瑞娜的看法,曾经为了对方而选择配合,细细叙说两人之间的过往,
透过写满故事的眼神,湿润的眼眸,真挚动人的语气,
落落大方又时而含蓄保留,神雕侠侣的合作方式,接吻数小时,
碰撞身体,对持呐喊,两性关系的冲击力,视觉强烈,清晰分明,意象鲜明,
无奈在向着艺术追求的两人,人前多么的野心勃勃,
也难能跟参观者有“参与”的意识交流,两人的合作更多只停留在体面,
吾莱最后选择了放弃,十二年酝酿的感情,
因为艺术而结合,心动,磨合,契合,分歧,不忠,分离,
再以艺术作为分手的礼物,这些不就是世上最美丽的艺术品,最铿锵不破的作品吗?



 












就算身体再多的瘀伤,也没伤及他们的爱,
玛瑞娜和吾莱分离了二十二年后,在MOMA艺术馆再度相遇,
玛瑞娜意外地发现和他面面相观,椅子前的那位参观者,
正是和她有过十二年精神饱足的灵魂伴侣,这时玛瑞娜原本庄严刚毅的脸孔,
被内心一股汹涌而至的暖流,激发了她最为慈爱的一块,
玛瑞娜瞬间放下了千斤过往,她对吾莱伸出久违的双手与之相握,
吾莱连番点头的肯定支持和湿润的眼神,对玛瑞娜记下轻轻一吻,
再从椅子离开了玛瑞娜,几分钟的画面,几十年的缘分,几分简单的肢体动作,
依然不需任何言语的交代,就能让一锅子的故事透过这种行为艺术,
得到了掌声,得到了感动,镜头下一张张特写的陌生脸孔,
与玛瑞娜对望时流下的泪光,写满故事的眼睛,
参观者对玛瑞娜和吾莱投入更多的注视,羞涩,激动,好奇,质疑,
渴望,敬仰,外来之声的骚扰或许是个刺激,是个挑拨她的精神耐力,
在吾莱转身离开后,她慢慢再次抬起头,抹走了脸颊的泪痕,
用同样静默不语,坚毅的眼神,等待下一位参观者;

此刻,终于彻底地了解,艺术根本不属于和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因为玛瑞娜的行为艺术,只属意她本身一人。


对玛瑞娜这些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想象空间,创作领域,坚毅个性,
和其自小缺乏爱的那段童年,造就了今时今日的行为艺术之母,
她不止一次地提及,当所有人都冲着向她发问关于那些怪异的行为艺术,
牺牲肉体和灭绝精神弧度来熬出耐力惊人的表演,
但却没人向她问起:“为何这是艺术?”,回归到艺术家那些让旁人难忍的脾性,
坊间用了太多善意的心理分析来理论艺术品和艺术家,
玛瑞娜同样地在童年遭到母爱的缺失,家庭的聚变,也鲜少提及真挚好友,
这些绝大多数的人都会经历过的事情,理应人人都会是艺术家而非其他领域的成就,
奈何就有者喜欢将人的过往巩固在成长后的行为上,
充其量这只能做另一个角度的考量,而绝不可能造就这些必然;

纪录片上受访问的旧情人吾莱,助手,策划,包装,评论家,市场调查,
在艺术领域上或许看起来并不那么真诚,因为艺术的重量远于市场的盈利,
矛盾的是,一位表演艺术家是需要观众,需要平台,需要得到相呼应,
少了以上种种开拓的条件,她也没有如今的成就,没有今日的纪录片,
所以玛瑞娜尽可能地绝少交际,厌烦应酬,减少回复电邮等费时的事情,
因为在她对艺术的热枕爱戴,这些统统都不是她所爱的艺术,
她清楚地知道当心中的意识形态松弛后,一切都会瓦解。



 










画面出现了在参观者上,
有好莱坞明星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和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的
“惊艳”现身,但在玛瑞娜的抢睛光环下,这些荧幕上的巨星都会黯然失色,
或许在纪录片完结的鞠躬,她所流下的每一滴泪水,每一道身体的伤痕,
随即忘记,甚至还渗透不了这行为艺术女神对自我的追求,
对艺术的执着是何等感受,如同电影的魔力,它无疑在和我进行着心灵沟通,
它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因为玛瑞娜的出现,我含泪感动了!

*名称:凝望玛瑞娜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 
*导演: Matthew Akers,Jeff Dupre 
*演员: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c,
            Ulay,Klaus Biesenbach,David Balliano,
            Chrissie Iles,Arthur Danto,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 
*时长:1小时46分钟 
*类型:纪录片,传记 
*语言:美国,英语 
*上映日期:20-1-2013年(圣丹斯电影节),11-2-2011(柏林国际电影节) 
*得奖记录:2012年第六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观单元观众奖-纪录片 
*个人评分:9.5/10分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人类消除计划

未曾切入主题前,电影早已微微导入了这么一句:
人类本身是具有暴力倾向的动物,只是我们并不承认这个事实。

对!我们从来都不去认清每一个事实,碰上纠结难题唯有将鸵鸟心态显露,
躲躲藏藏,待事情热度稍微降温后,则任意让问题继续飘荡在迷迭空间,
事情并不会雨过天晴,根源劣性依旧存在,但是我们在法律糖衣的包围下,
一向以来在消除罪恶的那一块都只有推给执法人员来评测,
正如在逃避人类是暴力动物的话题,政府设定了罪犯必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反之就会受到更为严厉的惩戒,那么向善的上流社会和这些有犯罪记录的人,
便永远被筑起的围墙隔开了一道正义之路,前提是富贫悬殊的状态濒临着
天堂地狱般的试炼,有了教育和财富的底蕴,便能在社会上有鼎盛立足的机会,
反之流氓与乞丐就无辜成为了多余垃圾,要达到一个社会的廉洁高尚,
总会在这股差异上作出阶级的清除,欣欣向荣的文明社会之说便无告而终,
拷问人性的已不关乎人类是个暴力代言词如此肤浅,
而是说好的和睦相待聚变成暴力合法宣泄口,
因为人类始终认为以暴力对待同类是最佳的惩戒方法,
到了那个地步,就会涌现诸多的矛盾疑问:

人类还算是暴力动物吗?

如同所有犯罪剧情的电影,
《人类消除计划 The Purge》时刻都在拷问着人性,
但此片的怪异设定让它和同类片种显得稍有不同,
人性光环本来都在最终一刻才显出珍稀的甘露,
可是本片中的人性是黯淡无光的,暴力的本意其实说白了只是反法律的一种行为,
剧中穿插安排的人类大扫荡等同将社会暴力压缩在同一个夜晚内,
人人得到一次宣泄性且毫无法律枷锁的暴力行动,
来替心中想根除的人类进行灭绝,故事背景的构想看着还挺有新鲜感,
但是这种每年一次的大肆扫荡活动,不但曝露了人类的文明正在徘徊在
岌岌可危的地步,更彰显了恰当的杀戮行为是在为装腔作势的人,
有个顺应借口来掩盖劣迹的人性,多重的社会讽刺课题都在本片中以一则
“不容易被接受”的新政府条例,来得到最彻底的叩问。

本片故事发生在人类并不遥远的未来,在犯罪率皆为零的世界中,
新世界的降临使得人人安居乐业,以礼待人并和睦相处,
这亦是人类成长历史以来,最为人所期盼的东西,但是美国政府在每年的某一夜,
设定了杀戮或暴力等犯罪行为合法化,那一夜无论有发生任何的死伤事件,
都将无从得到申诉跟求救,人人将关在自家等待时间的流逝,
而劣等人类消除计划的扫荡行动则得到了合法的暴力宣泄口;
桑丁先生从事家庭监控与防盗系统行销职员,由于彪炳的业绩让他成为邻居
心存羡慕的对象,而桑丁先生在那一夜扫荡计划中,选择了和家人呆在家里,
渡过那煎熬的十二小时,加上有了防盗系统的保护,
每年这刻能不与街区的暴动扯上任何关系,是一家人的欣慰
,只是在某一晚的扫荡计划中惹来了麻烦,一切都在桑丁小儿子在
扫荡计划开始后,他打开了防盗系统,让一位被追杀的流氓躲进了家中,
自此一场肆无忌惮的暴力行动,热闹上演。

小型制作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尤其是本片那关乎“人类清除计划”的构想便是一个独特的题材,
加上各种可想而知的惊悚画面,人物设置上的歹毒与善良,都是电影的吸引点,
背景大部分都在市区跟大屋里完成,前戏未过十分钟便令人猜测到下一步的剧情,
入夜深锁后的大屋遭到流氓的呼救而打开了救援之门,
因此惹来那伙清除行动的“上等人”,往后的发展一切都在按部就班中,
每一个暗设的小高潮或小把戏,在慢慢为单调的剧情线铺垫着戏剧张力,
当故事进入戏肉后,按耐不住弱点纷纷涌现,先有男主角举棋不定的抉择,
女主人那判若两人的劝说,小男孩多此一举的道具运用,女儿可有可无的戏份,
扫荡队员的愚钝行为,还有成为戏末最大反高潮的神秘人,
角色设定十分清晰但却曝露了人物间的剧力不足,
不少情节上的病态与失误的逻辑性尤其明显,还有那节外生枝的摇晃镜头,
本该寄予厚望在漆黑的室内会有一轮不寒而栗的惊惧感,
无奈在气氛营造上除了悠然地一枚手电筒跟手枪,
并无任何能激发惊吓的场面,倒是不少细节的处理能引发观众思考,
甚至会心一笑地在暗喻着社会某些政府部门。

杀戮,成为了本片所谓的高潮,
而观众则期待一家四口如何在死里逃生,危急之下总会有叫人意想不到的行动,
男主角为了保护家人而作出了伟大牺牲的抉择,甚至在支持暴民行动跟
自我良知荡存那一块,酿成了本片拷问人心的最终旨意,
只是任凭谁人在遭到危难当头,也难有一头清晰思维来解决每一个关卡,
连腾出多余的时间缝隙来慢慢斟酌每一个决定所带来的冲击性大小都欠缺,
试问还会在遭遇杀身之祸前,来针对所决定性是直接反映着当事人的人性变化?
合法化后的杀戮基本等同灭绝心中恨无异,在这个无法律统治的一晚,
为所欲为地将平时眼中钉设定为下手目标,名义的清除劣等人,
实则是释放了内心的暴力猛兽,熏陶的血腥因而更为宝贵,
此时出现的每一分暴力行动,室内搏斗都不再让人惊奇,
而且是一种难以言语的悲哀凄凉。

结尾出现了两处大跌嘴巴的画面,衣冠楚楚背后的笑里藏刀,
冷不胜防地为高潮作了援助,其实电影早在铺成的前导和进入戏肉前,
已经丢下了不少暗箭来完成结束的牢牢一记,
上流社会人的光彩只是一面孱弱不禁的围墙,
如同故事中轻而易举地被道破的防盗围墙一般,疮疤揭破后尽是一身讽刺,
设定的人类消除计划可否行在未来版图中仍是一个疑问,
但自打嘴巴的暴力行为,自我鉴定的人性本善光辉,
终究不得不承认,人类都是一坨屎!

*导演:詹姆斯德莫纳克 James DeMonaco 
*演员:伊桑霍克 Ethan Hawke,琳娜海蒂 Lena Headey,
            艾德文霍德吉 Edwin Hodge,马克斯伯克霍尔德 Max Burkholder,
            托尼奥勒 Tony Oller,瑞斯维克菲尔德 Rhys Wakefield,
            阿黛莱德·凯恩 Adelaide Kane 
*时长:1小时25分钟 
*类型:悬疑,惊悚 
*语言:美国,英语 
*上映日期:7-6-2013年 
*得奖记录:暂无得奖记录 
*个人评分:6.5/10分

















欲谋

为何我们总会想不透一位杀手在动手干案之前,
其内心对目标的笃定和对厮杀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从旁人眼中的诠释是,杀人等于凶手,而凶手等于罪孽,
如此一般的社会认知,杀手眼前闪过的那刻黯然沮丧,
霎时脑袋无声回响地喊出阻止之意,鲜血直流仍脸带丝丝阴森笑容,
或许人的行为从幼儿的教导至此,向善的念头都在欣欣向荣地昂首捍卫着邪恶示威,
杀人的动作是让生命戛然而止,任由牵强夺理的口供都将是被编排在与罪孽并骑的
下场,只是当定罪于社会上我们所不认识的杀手时,
在不以怜悯之情看待每一位杀手的形成过程下,
谁得晓原来杀手在杀人这门事上,是来自身体本能的一种自然反应,
动物有天性去选择嗜血的对象,人类也能习以天性地来视杀人如无物,
面对一颗繁复杂乱的脑袋,人的本能有多千层的解剖?
行为服从内心,但若要理解杀手的行为,就要先分析杀手的内心,
这样就能左右人类在审判杀手的准则,纵使我们都活在法律的糖衣下。

在这个剧本疲乏的年代,观众正需要一个为之倾倒的编剧,
若说各大影展的获奖大片均是让人高不可攀的地步,
设高了看电影的门槛也失去了电影为分享的初衷,
就算一部在票房有所失误但整体做工上乘的电影,
坊间通传的不再是票房纪录而是质量的佳话,
《欲谋 Stoker》无论是幕前幕后皆是顶尖班底,
先有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的首次向好莱坞架步,
将属于韩式阴险黑暗题材融入西方脸庞,凭《越狱》神剧而爆红的文特沃斯米勒,
才子身份以致他肩负起此电影的编剧身份一角,令人眼前一亮,
大感意外的剧本完整度,是整部电影的灵魂壮举,
加上米娅华希科沃斯卡一脸冰冷刚毅,让人猜不透心扉的内敛演技,
妮可基德曼惯于驾驭神经质的角色,以及拥有古典俊美气质的马修古迪,
一字排开均是响当当的信心保证,电影过后,事实证明,此片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英迪亚的爸爸死在了一次交通意外中,
他的妈妈痛不欲生,但还是重新拾起了生活的火种。
这个时候,他的叔叔查理开着一辆拉风的敞篷跑车来到了他的家门前。
查理,像是一个奇怪的男人,以前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查理在英迪亚的家里住了下来,和她的妈妈产生了一段暧昧的感情。
可是这个时候,英迪亚的心中开始有了异样的骚动,
他似乎觉得这个叫做查理的男人本应该属于自己。
在夹杂着恐惧、悸动、欲求、爱情、报复等等情绪生活一段时间之后,
英迪亚开始变化了。这个原本纯真可人的少女开始变得暴戾和凶悍,
谁又知道在这变动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前言提及,若要洞悉一个人的行为,先从其内心着手,
就算常年一副甜美可人或冷若冰霜的脸孔,往往在内心与外表形成的不连贯,
无法让人服从那些行为的不解,但在对垒着对方的行为言语超乎想象,
试问自己又放了多少的观察力来反驳一切?
死亡,可说是人类惧怕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一种天兆,
我们为了活着而拼了老命地和抢匪搏斗,和病魔纠缠,甚至和命运摊牌,
如果人类无法跨越大自然的节律,无法跟死神缠绕,唯一能成为地狱使者的左右手,
就是杀手,无论是帮凶杀人,错手杀人,意图杀人等等在线的行动都是杀人,
杀手在下手之前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偏差地反悔,但能举枪舞刀指着目标,
表示了意向清晰明确,放在高高在上的精神病学说中,
解析为杀手拥有异于常人的人格,在法律体系的环境下依然视若无睹,
更解剖了杀手内里欲念的强弱,既然杀手的心境只是“略微”和咱们的个性不同,
杀手只是付诸心中的欲望来杀人,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见者就杀,
偏偏无人能和杀手拍肩称友,或者那些止步探讨的清高者,
亦在等着杀手的观察?前提是:在大家都尚未知晓对方起了杀人念头或
拥有杀人的前科,以着人与人的本性互动,本该忽视那些偏见。

丢了一堆关于杀手的问号,在这个社会上,
杀手铁定会败在法律上,然而在提及了杀手形成的生涯内,
有些事情可以是顺其自然,也可以是天性的一种,
因此杀人行为在催生后也就不再惊讶可怕,可见那只是埋藏在每个人心底,
有待升温的一团火苗而已;此片频频获得影迷的赞赏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必须对编写剧本的文特沃斯米勒来个鞠躬的感谢,
近年不乏剧情佳作但仍觉得剧本可以更完整,
但此片无论在剧情上还是转折点,甚至高潮和结尾,都叫人深深被勾勒住,
从一部主打悬疑的电影中,剧中三位主角人物架构了整个故事,
先从女主角英迪亚身上着手,剪辑错乱的画面,和旁白的暗喻,
渐渐交代了英迪亚丧父后的心境转变,冷酷难近的个性,阴险诡异的表情,
行为举止的飘忽,让人难以猜透导演跟编剧在其身上的明确交代,
这也是电影将观众所牢牢吸引住的目的,而后在英迪亚母亲身上看到对爱的
一种渴求和盼望,以及英迪亚的叔叔查理的到来,三人关系更显暧昧,
剑鞘上的举止摩擦让人咬牙切齿,此后在错综复杂,看似扎实又漂浮的画面上,
无意义跟连贯性的镜头中,仿佛丢出了层层叠叠,抽丝破茧般的推理课,
让观众对着一地凌乱的拼图,逐步拼贴成形,
当在自我认为剧情本该循着一个方向走时,万万想不到电影的高潮比预期的早到,
非但没有破坏前部分用心铺垫的悬疑性,反而更考验着编剧如何为这些摊子收个好尾。

英迪亚将每年收到父亲所送的鞋子围起身旁,
查理让英迪亚到地下室的冰柜放雪糕,查理对面前的食物永不沾碰,
节奏次序丝毫不乱的钟摆声,孱弱灯光晕在脸孔上的诡异感,
英迪亚姨妈在旅馆电话亭前遇害的经过,管家在寝室被偷窥到遇害过程,
无数次在英迪亚身边出现的蜘蛛,钢琴前的查理与英迪亚激起的阵阵欲望,
英迪亚为母亲梳头的那番对话,英迪亚与生父狩猎时的对话,
导演处处留下了大量的小细节和伏笔,成群结队地为高潮作了连番试探,
只是当彼此期待得越多,总是和实情事与愿违,
然而编剧为高潮揭秘时头头是道的解析和剖白,又令人臣服于他的玩弄,
加上导演朴赞郁将韩国一贯描绘人物黑暗的一面,用了细腻内敛之法,
去叙说一个少女养成的杀人据点,静态铺成中诸多意想不到的想法,
将东西方之美混为一谈,碰撞出这场绝妙的火花。

杀人,只是一个行动,当更坏的事情要诞生前,
我们尝试去做出坏事来阻止更坏的诞生,但终究到底,电影依旧谈及爱的课题,
无论是母爱,叔叔的爱,正待被唤醒的性爱,生父的关爱等等,
人人都在各自寻找的路途上越走越远,最后剩下的,都是一场悲剧。

*导演:朴赞郁 Chan-wook Park 
*演员: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阿尔登埃伦瑞奇 Alden Ehrenreich,
            杰姬韦弗 Jacki Weaver,德蒙特莫罗尼 Dermot Mulroney,
            卢卡斯提尔 Lucas Till 
*时长:1小时39分钟 
*类型:悬疑,剧情,惊悚 
*语言:美国,英语 
*上映日期:1-3-2013年 
*得奖记录:暂无得奖记录 
*个人评分:7.9/10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